度生网 网站首页 修行知识 念佛 查看内容

益西彭措堪布:念佛警策讲记

2018-12-16 21:15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687| 评论: 0|原作者: 益西彭措堪布

摘要: 示念佛切要 明 憨山大师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,元是要了生死大事,故云念佛了生死。今人发心,因要了生死,方才肯念佛。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,若不知生死根株,毕竟向何处了?若念佛的心,断不得生死根株,如何了得生死 ...

益西彭措堪布:念佛警策讲记


示念佛切要 明 憨山大师


念佛求生净土一门,元是要了生死大事,故云念佛了生死。今人发心,因要了生死,方才肯念佛。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,若不知生死根株,毕竟向何处了?若念佛的心,断不得生死根株,如何了得生死?


修念佛求生净土这一法门,目的是要一生当中就了脱生死,所以说念佛了生死。我们现在发心因为要了生死,才肯念佛。但是光说念佛可以了生死,如果不知道生死的根子,毕竟从哪里去了脱呢?如果念佛的心不能断除生死根株,又怎么能了脱生死呢?


也就是说,想要得果,先须求因;想砍大树,先须断根。如果尚且不知树根在何处,能从哪里砍断呢?根若不断,枝叶又如何能断绝生长呢?同样,了生脱死是我们的目的,为此一定要知道生死的根株在何处,需要拿什么样的利刃将它斩断等。不了知根株就不能了脱生死;了知生死的根株后,念念在根源上斩断,就一定能了脱生死。并不是说只有临终才能了生死,念念都是了生死的时节,就看知不知道生死的根在何处,是不是在断根上用功。


如何是生死根株?古人云:“业不重不生娑婆,爱不断不生净土。”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,以一切众生,受生死之苦,皆爱欲之过也。


什么是生死的根株呢?古人说:“业不重不生娑婆,爱不断不生净土。”如果不是罪业深重,我们不会生在娑婆世界,如果仍不断绝对世间的爱,就不可能生入净土。也就是说,内心如果听任爱的增长,就会随其驱使,反复受生三界,不生净土。由此可知,爱根即是生死的根株。从十二缘起来看,由于自心有“爱”,就会以爱的驱使而生“取”,以此必“有”三界的果报。尤其临投胎时,一念爱心就会去往驴胎马腹,好的也只不过是生到上界,一切凡夫无非是由于三有爱的驱使才受生在娑婆。


对三有的爱根不斩断,就没办法受生净土,所以现在要把三有的爱转成对净土的爱。对净土的爱是对清净佛土殊胜功德庄严的欲求,这也就是愿的内涵。如果对净土的愿超过了对娑婆的爱,就一定可以往生,因此,要斩断的根株就在此“爱”。


推此爱根,不是今生有的,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,乃自从无始最初,有生死以来,生生世世,舍身受身,皆是爱欲流转,直至今日。翻思从前,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?如此爱根种子,积劫深厚,故生死无穷。


我们推究这种爱根,它必定不是今生才有,今生的投胎是由前世爱的势力驱使,前世的爱根是来自再前世的爱根。以此推知,凡是在轮回里流转,取著各种境界,爱自己、爱家人、爱异性、爱名利、爱享受、爱风景、爱玩乐、爱财富、爱天界等等,这无数种类的爱都不是今生才有,也不是一生、两生、三生、四生才有,而是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,生生世世舍身、受身都是以爱欲流转。没有爱,必定不会出现轮回的业以及三有的果报,也不会有这一世一世的受生,一世一世的生老病死、上天下地等。


流转至今,我们反思从前,不曾有一念暂时远离爱根,以至于爱根种子不断地滋长、繁茂,并且是在多劫当中积累、积集的缘故,它已经达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。因此,由于爱根犹存,便有枝叶花果,因因果果,导致生死无穷无尽。爱作为轮回的动力,不但一直不消减,反而不断增长,当然会使轮回业流和生死无穷无尽地发展。


今日方才发心念佛,只望空求生西方,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。何曾有一念断着。既不知生死之根,则念佛一边念,生死根只听长,如此念佛,与生死两不相关。这等任你如何念,念到临命终时,只见生死爱根现前,那时方知念佛不得力,却怨念佛无灵验,悔之迟矣。


我们今天才发心念佛,只是凭白无据地空求往生西方,连爱是生死根的名称都不知道,哪里可能有一念断着了爱呢?如果不知道生死的根本所在,就只会是一边念佛,一边听任生死的根株不断地增长,即使念上若干年,也只是生死根增长了若干年。这叫做轻忽养识,由于自己修道轻忽而不痛切,导致边念佛还在边养着生死根本的妄识。


如果口中持念的这一句佛号,只是表皮上的事,丝毫都不是从真心发出,而对于三有轮回的爱,妻子、儿女、名利、五欲享受等念念都很炽然、真实、有力量,如此一来,不断地应付,不断地念佛,里头轮回的根只会是越长越深厚。念上几十年后发现,临终只有生死爱根现前,那时候才知道念佛不得力,却埋怨念佛不灵验,或者再如何懊悔都已经晚了。


故劝今念佛的人,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,而今念佛,念念要断这爱根。即日用现前,在家念佛,眼中见的儿女子孙,家缘财产,无一件不是爱的,则无一事无一时,不是生死活计,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。不知正念佛时,心中爱根,未曾一念放得,不直如正念佛时,只说念不切,不知爱是主宰,念佛是皮面,如此佛只听念,爱只听长。


由此,我劝诫如今念佛的人,先要了知爱是生死的根本,念佛便要念念截断爱根。也就是在日常现前的生活里,在家念佛时,眼睛见到的儿子、女儿、孙子、家里的各种因缘琐事、财产、受用,没有一件是心里不爱的,也就没有一事、没有一时不是生死的活计,这就如同使全身都处在火坑中一般。他不知道正当念佛时,心中的爱根却是一念当中也没有放下过,正念佛时只说自己念得不切,他不知道心中的爱才是主宰,念佛是皮面,以这种方式尽管佛号任你去念,爱也只能随它增长。


在这一点上,我们不妨观察自己到底是在做轮回的事,还是净土的事。也并不是从表面定论,而是观察内在的真心。如果念佛只为应付,念一念就算完事,而心里对世间的名利、享受、声色、子女、权位、钱财等等仍是极其执爱并一心追求,实际整天就都是经营轮回事,心里没有一念是决定去净土。何时对娑婆强烈厌离,如同想要脱出牢狱般一心想去净土,那才是真实的求生净土,是一心营办净业。这需要把轮回的爱尽量地退下,尽量地去除。如是经过长期串习,生起真诚求生净土的希愿,也就是具有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的内涵时,缘起上才是去往净土,自心所修的也才算是净业。


如果只是口头上表面化地念几句,内心却一直追求世间法,以此任凭他唱念多久,其实也都是爱作为主宰。它就如同魔王司令般,坐在内心的指挥室里奸诈地狂笑:哈哈!我又骗了一个人,我可以让你伪装成念佛,内在却由我来操纵。


这种被魔控制的念佛人,心中时时现起的等起或者动机、流向全部是去往轮回,而且以谋求现世法,只能造下趋往恶趣的业因。爱在虚假念佛的掩饰下作为幕后的主宰者,就像一个魔鬼装扮成仁君的形象,却被认作很贤明的皇帝。魔鬼以此乔装,将整个的机制、缘起走向全部掌控,外表看起来是贤良的君主正在主宰、治国,其实完全成为伪善,内在的机制是念念往恶趣奔,这岂不是非常可怕?


所以,要真正让念佛成为一种主宰性的行为,就必须发起真切的愿,以欣厌之心或者说出离心来直接对治轮回之爱。否则,除了走向轮回,还能有什么好的结果?


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,回光看看这一声佛,果然敌得这爱么?果然断得这爱么?若断不得这爱,如何了得生死?以爱缘多生习熟,念佛才发心,甚生疏,又不切实,因此不得力。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,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。故劝念佛人,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,要断生死心切,要在生死根株上,念念斩断,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。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,方才了得?晚之晚矣!


眼前儿女之情现前时,要回光看看这一句佛,果然能敌得过这爱吗?能斩断这爱吗?如果断不掉这爱,又怎能了脱生死?生死根本的爱一直在发挥作用,没有从根断除,它就一直生长。因为爱的因缘经过多生串习,已经是非常熟悉,而我们最近才发心念佛,不仅生疏,而且还不能切合自心而念,所以尚不得力。现在要检验,如果在自己眼前现前爱境时做不得主张,譬如,当儿女之爱、异性之爱、名誉之爱、声色之爱、五欲享受之爱、地位之爱等一旦出现,自心马上就跟随它们而转,根本做不了主,那么临终爱念生起,又岂能做得了主?必定会随着爱念投入生死之中。也就是说,平时尚且不能做主,临终便更加不能做主。


所以劝请念佛人,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,意为发起真正的出离心,或者说真正厌娑婆、欣极乐的心。如果此心不切,就会使整个流向都是去往生死;如果生死心切,即使没有以证悟空性而断除生死的种子,但以力量可以敌过其他爱,心的趋向势力还是去往净土,这就有希望。


往生净土能否成功,就在于有没有真信切愿。蕅益大师说:“往生与否,全凭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全凭持名之深浅。”所以憨山大师也教导,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,要断生死心切,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,如此使念念都成为了脱生死的时节,何必要等到腊月三十号才见分晓?那时候才着急已经太晚了!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训练,在任何生死爱境面前能不能做主?当爱心生起的时候,能不能及时用一句佛号将它打消?如果对此生死爱心无法打消、无法敌过,到临终时就不免危险。


一句佛号化除生死业识,因此我们理应念念咬定,不可放松,任何境界现前的时候,都要检验自己这一句佛是否过得了关。要让念念都成为了断生死的时节,此处的“断”意为观爱心生起时,一句佛号能不能把它转掉。无论爱心如何深重,我这一句佛号都要咬定,不断念下去,把原来的爱心化除,这是关键。而且必须愿力坚强,一心往极乐世界去,不恋娑婆世界。如果平时境界里把得住,往净土去的心力足够强,临终就有希望。


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,目前了得生死空,如此念念真切,刀刀见血,这般用心,若不出生死,则诸佛堕妄语矣。故在家出家,但知生死心,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,岂更别有妙法哉?


要知道,现前的这一切都是生死事。忙名利的事就更不用说,必定全部是轮回,而且大多数是将堕往恶趣,对此应当以深刻的因果见解来认知。再者,不应等到以后,而是要目前就了得生死空。目前不能了断,毕竟就不能了断;目前不过关,毕竟也不得力。所以修行要念念当下修,当下检验是否过关,念佛得不得力,就看当下能不能了得生死空。要认清这一切全是虚假的,没有任何实义,唯一提起一句佛号,往极乐世界用心,如此天天在这上面训练,天天都在这上面考试。一天下来,如果没有粘著娑婆世界的琐事,而是一心用在净土上,那就是目前了得生死空。一天、两天、一月、两月不断地坚持下去,就会净业成熟,毕竟往西方走。如果眼前只是在皮面上应付,生死根却不断地增长,到了临终,恐怕就不得力。


像这样,念念真切,刀刀见血地用心,如果不出生死,诸佛就堕妄语了。所以,无论在家出家,只要认知生死心是什么,要在什么上面了断,就是当下出生死的时节,哪里还有什么另外的妙法呢?


临终正念诀 唐 善导大师


凡夫临终,欲生净土,须是不得怕死。常念此身多苦不净,恶业种种交缠,若得舍此秽身,超生净土,乃是称意之事。如脱敝衣,得换珍服,放下身心,莫生恋著。才遇有病,便念无常,一心待死。


凡夫临终要想往生西方净土,必须不怕死。平时应当常常想到:这身体是苦恼的源泉,而且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合成的行动厕所,污秽不净,没有什么值得留恋;再说,身心相续有各种恶业不断缠绕,如果不求生西方,今世身体死去,还会再取受一个身,如此就会不断从身体当中出生各种苦。


如果堕入三恶趣的地狱界,就会没完没了地在无数年岁中受着火烧、冰冻等大苦。如果堕在饿鬼界,也是长年忍受饥渴,连水的名字都听不到,何况去受用。如果堕在家畜中,就会整天还债,如牛、马等等,没有少许自在,辛苦一世,最后还要被宰割。堕为野生动物,也是整天提心吊胆,彼此杀戮,所以都是非常痛苦。如果生到人天,也只不过是做一场梦而已,梦醒之后一无所得,仍旧堕入苦海。所以不往生净土,从不净的苦身中就只是源源不断地产生苦,除此之外,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安乐。


如此思维后,应当舍弃怕死之心,将死亡作为一种绝好的机会。因为,到自己气断的时候,阿弥陀佛就可以接我,他过去曾经发下此愿,只要我一心念佛,登上佛的大愿船,就可以在临终顿时往生西方。从此以后,逍遥快乐,再也没有任何生死之苦,下至一次感冒的苦都没有,所以,死后生入净土正是我最向往的事,那该多好!就如同脱掉一件破衣服、换上华美的天子服,我将舍弃这污秽苦恼的业报身,得到清虚自在的莲花化生之身,从而拥有光明、神通,一念之间遍游十方刹土,永久地享受安乐,而且不再有死,不再有老,不再有衰。


由此可知,如果现在就有往生净土的把握,死亡就是最好不过的事,应该提起大欢喜心,并放下身心,不再对世间有所留恋。才遇到有病就要一心忆念无常,一心等死,一心等阿弥陀佛接引,一心专注在阿弥陀佛上。


同时,应当了知临终的危险性,如果一念生情,留恋妻子、儿女、家财、地位、享受等等,以心粘著世间法,就会落入轮回,因此,应当一心专注阿弥陀佛名号,这一点最为重要。


须嘱家人及问候人,来我前者,为我念佛,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,及家中长短之事,亦不须软语安慰,祝愿安乐,此皆虚华无益。若病重将终,亲属不得垂泪哭泣,及发嗟叹懊恼声,惑乱心神,失其正念。但当同声念佛,守令气尽。


应当事先嘱咐家人和问候的人:既然你们到我面前,就要为我念佛,不能说眼前闲杂话,也不能说家里的是非长短之事,也不必要软语安慰、祝愿安乐,这些都是虚华无益的事,在生死关头派不上用场,也不是真正利益我。如果我病重将死,家人们不可以流泪哭泣,或者发出各种的哀叹声、懊恼声,以免迷惑、扰乱我的心神,心一旦生起情念或忧伤、留恋,就会打失正念,落入轮回。所以你们唯一应当同声念佛,守候到我断气为止,一直帮我提起念佛的正念,以及策发我的信愿,一心住于念佛,一心去往净土,那才是让我脱离无量劫来生死苦事的真正利益。凡是孝子贤孙,或者真正和我亲厚、想利益我的人,应当这样做。


若得明晓净土之人,频来策励,极为大幸!依此法者,决定往生,更无疑也。医药初不相妨,若杀物命,为药求安,祭神祈福,但增罪业,反损寿矣。此法僧俗男女,未念佛人,用之皆得往生。死生事大,须自家著力始得,一念差错,历劫受苦,谁能相代,思之思之!


如果有通达净土法门的善知识,屡屡地前来策励、劝发,提起临终者的正念,辅助他生起信心、坚定愿心,巩固他的念佛之心,当然是极其幸运的。因为在此紧要关头,病人身体弱,心力也弱,需要有人帮一把,这个时候如果帮助他跟佛的愿力和合,就必定往生西方净土,永远脱离轮回。按照这种方法,就决定能往生净土,这一点确定无疑。


合理的医药最初使用也不相妨碍,但如果杀害生命做成药,以此祈求健康,或者祭祀神灵来祈福,则只会由杀生增长罪业,反而折损了福寿。


以上方法,无论出家在家、是男是女,乃至没有念佛的人运用它,都能得以往生。生死事大,需要自己努力才能成办,一念之差,就会在历劫中受苦,谁能代替呢?对此一定要慎重考虑。


明憨山大师梦游集节要


佛说修行出生死法,方便多门,唯有念佛求生净土,最为捷要。经云:“若净佛土,当净自心。”今修行净业,必以净心为本。


佛说修行出生死的法有很多方便法门,但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疾捷、要妙。经中说:“如果修清净佛土,应当首先清净自心。”所以现在修行净业,一定要以净心为本。心净,国土便自然清净,心是万法根本的缘故;心不得力,心不相应,一切所谓修行都是枉然。总之,要感得净土,首先应当清净自心。


要净自心,第一先要戒根清净。以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此十恶业,乃三途苦因。今持戒之要,先须三业清净,则心自净。


要想清净自心,首先需要做到戒根清净。因为身三、语四、意三这十种恶业,完全是三途苦因。如果造下这些不清净的恶业,就是连结了三恶趣,有极重的下堕力量。现在持戒的要点就是首先保证身口意三业清净,三业清净,心自然清净;三业不清净,心也无法清净。


我们应该发愿断除十种恶业,因为这些是三恶趣苦的根本,如同剧毒般,没有任何保留的必要。我们厌离三恶趣苦,无法接受三恶趣苦,当然应该断除三恶趣的因。十恶业本不值得贪爱,我们应该尽早舍弃、断除,断得干干净净才好。这也是修行的第一个要点:决心永断十恶,由此清净自心。


若身不杀、盗、淫,则身业清净。口不妄言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,则口业清净。意不贪、嗔、痴,则意业清净。如此十恶永断,三业冰清,是为净心之要。


如果身体不去做杀生、偷盗、邪淫,凡是所做的行为光明正大、利己利人,就是身业清净;口中不说妄语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,就是口业清净;意念上不起贪欲、嗔恚、邪见,算是意业清净。将此十恶永远断除,以后再也不做,身口意三业如冰雪般清洁,这就是净心的要点。


总而言之,如何净心呢?时时防护三门,不做染污的行为。如果在这些方面造作恶业,当下心就不清净。口中言说各种妄语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,自然影响自心,使心不清净。身体造下杀、盗、淫而使心不清净也是同样的道理。所以要想内心清净,就要保持行为清净。


于此清净心中,厌娑婆苦,发愿往生安养,立念佛正行。


继而还要在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,发愿往生安养,建立念佛的正行。那里是安乐国土、极乐国土,自己希求安乐的缘故,理应发起往生安养的志愿,建立念佛的正行。


也就是说,如何才能打造净业的基础?只有深信因果,然后在自己的三门上严格取舍善恶业,不造恶业,才能保持清净心。在清净心中,才能厌娑婆、欣极乐,由此建立念佛的正行。换言之,持戒是地基,一切功行都要在持戒上建立,如果戒根不清净,经常造恶业,就无法建立念佛的正行。无论如何修行,由于自身破戒或随意造恶业的缘故,所有修行都将崩塌无余。因此,首先要有十善业道的基础。


具备基础后,就需要进一步厌离娑婆世界的苦,欣求净土的安乐,并且建立念佛的正行,因为我们渴望离苦得乐的缘故。


念佛是为生死心切,先断外缘,单提一念,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,念念不忘,心心不断,二六时中,行住坐卧,拈匙举筯,折旋俯仰,动静闲忙,于一切时,不愚不昧,并无异缘。如此用心,久久纯熟,乃至梦中亦不忘失,寤寐一如,则工夫绵密,打成一片,是为得力时也。


如是,已经建立清净戒的基础,能保持清净的心地,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修持净业、累积功行,之后又发起决定的往生志愿,一心向往西方,以志愿摄持来建立念佛的正行。按照这种如法的方式,念佛念得好,久久净业成熟,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。


念佛如何才能念得好呢?一般来说,平时我们的心不是念净土,就是念娑婆,不是念佛法僧,就是念贪嗔痴,所以一定要为生死心切,想到生死是极其苦恼的舍宅,才能一心想从中出去。他从此不想再经营轮回中事,不再为自己求取世间的名利、富贵,或者与人竞争,或者留恋财富、享受、子女、情感等等,并将这些完全视为毒蛇、镣铐、监狱、毒药等,一心想从中出去。果然生死心切,或者说出离心很坚决,他就必定会放下世间、舍弃外在的俗缘,之后单提一念,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,走上一向专念的道路。


我们念佛就要如子忆母或者如忆情人般,久而久之,才能达到完全与佛心相感相应。这就需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杜绝外缘,不沾染世间的尘缘琐事,以此具备良好的心理基础以及心念上的防备系统,放下诸多外缘与干扰,之后就可以单提一念。如此以一句佛号为命根,念念不忘,心心不断,一句接一句。二六时中,无论是走、站、坐、卧,甚至拿筷子、拈调羹,做任何事情,行礼应酬、动静闲忙,一切时中,心里都不忘却这一句佛号,不夹杂其它尘缘。久久用心纯熟,自然形成念力,乃至延续到梦中都不忘失,醒和梦都一致地心念阿弥陀佛,即功夫绵密、打成一片,这就是念佛得力的时候。


若念至一心不乱,则临命终时,净土境界现前,自然不被生死拘留,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,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。


如果能够在念佛成片的基础上继续努力,念到一心不乱,达到“事一心”,也就是一句佛号,不被其它境缘所夺,那么临命终时,这一句佛分明现前,净土境界出现,自然不会被生死业力所拘留,而感得阿弥陀佛放光接引,这就是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效验。


学道无他伎俩,只是生处要熟,熟处要生,久久纯熟,打成一片,自然念念弥陀,头头极乐矣。近见学道之士,只知贪求玄妙,不知向根本处下死工夫,及临荣辱祸患死生之际,便见手忙脚乱,此非人误,乃自误耳。


学道没有其它的技巧,只是生处要使它熟,熟处要让它生。我们的生疏处是佛法处、念佛处,所以要再再使它熟练;我们的熟处是世法处、名利处,所以要使它日渐生疏。达成生熟的转换,久而久之,就会道业上纯熟,从而打成一片,自然念念弥陀、头头极乐,也就是无论身在何处,内心起念都是阿弥陀佛,一直都在念阿弥陀佛,无论什么都是极乐世界。近来见到学道之士只知道贪求玄妙、不知向根本处下死功夫,等到荣辱祸患生死的关头,就必然见到念佛不得力或手忙脚乱。这其实不是别人耽误自己,而是自己误了自己。


生死根者:即吾人日用种种妄想,人我憎爱贪嗔痴等诸烦恼业,若有一丝不断,即是生死根本。今要参禅顿悟了生死,请自讨量,果能一念顿断历劫烦恼,如斩乱丝否?若不能断烦恼,纵能顿悟,亦成魔业,岂可轻视?从上诸祖顿悟,亦从多生积功渐修中来,故顿悟一著,说易实难,苟无二三十年死心工夫,如何得向热恼中一念顿悟,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!


修行是要断生死根,生死根就是我们平常的种种妄想,各种人我憎爱贪嗔痴等的烦恼和业。也就是平常碰到事情时,我是你非地计较不休,对合意的生起贪爱,不合意的就生嗔恨。这些各种的烦恼、业力,只要有一丝不断,就是生死的根本。由此随着日常的起惑造业,便会趣向生死。以人我执起惑造业一次,就是一个生死的根子;从早到晚密密麻麻地造下无量无数的生死惑业,就是已经种下无数的生死根子。


现在要想通过参禅顿悟脱出生死,自己就应该考量,我果然能够如斩乱麻般一念顿断历劫的烦恼吗?上上根器者当然能顿时斩断,从此在日常中不再随妄想牵缠而脱出生死。如果不能断烦恼,纵然能够顿悟,也必定成为魔业而已。也就是说,假使他能顿悟,但日常还是随着烦恼转、还是以烦恼用事,这就是魔业了。因为烦恼即魔,所造的就是魔业,都是生死因,不可能脱出生死。


在生死的事情上,我们岂能轻视?这不是口头说说大话就能过去的。从上代诸祖顿悟来看,实际也是从很多生世中积累功行渐修而来,所以顿悟这一著,说是容易实际难,如果没有二三十年的死心功夫,怎么能够在热恼中一念顿悟?我们要自知自己的根器。


至若念佛一门,世人不知其妙,视为浅近,其实步步踏著实地,何也?以吾人有生以来,念念妄想攀缘,造生死业,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,何曾一念肯断烦恼。今果能以妄想之心,转为念佛,则念念断烦恼。若念念能断烦恼,则是念念出生死。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,一心不乱,比参禅更有下落。总之,惟在一念真切耳。


至于念佛一门,世人不知道它的巧妙,把它看成浅近的法,其实念佛每一步都踏着了实地,什么缘故呢?我们自从有生以来,念念都是攀缘妄想,造生死业,没有一念回光返照自心,也没有一念肯断烦恼。现在如果能够把这妄想的心转成念佛,那么每一念都是断烦恼,为什么呢?因为每一念都是阿弥陀佛,每一念都是与佛心相应,不落烦恼。如果能够念念转换成佛念,念念脱去烦恼,就成为念念出生死。果真能做到一念接一念都在佛念上,不被其余杂念移动,就比参禅更有下落。也就是将佛念保持下去,好的能够断除情根,念到能所两亡、身心化空,从而证悟本性;次一些的只要念力坚强,不被其它念头所夺,临终也一定往生净土。可见,这事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。


总之,念佛只在于一念真切。当念佛的心非常真实、非常迫切,就如同一心想要脱出牢狱或者一心想念情人般,这时,以念力不虚的缘故,一定能够和阿弥陀佛愿海相合,从而得到超出生死的结果。


但参禅定要死尽世心,不容一念妄想,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,以想除想,乃转换之法,就吾人根器易为耳。


就参禅与念佛相比,一般人的根器是以念佛为容易。因为参禅一定要死尽世间心,不容许有一念妄想,这就特别困难。尤其像现代人,内心复杂、欲望炽盛,就更不容易做到,必须具备敢死队的精神,而且心要能放下或空尽才行。但是,念佛就很容易下手,因为只是把念佛人的染想换成净想,把想世间的名利声色换成想阿弥陀佛、想极乐世界,这种以想除想的转换方法,就我们的根器来说,是容易做到的。


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,专以念佛为正行,又以布施斋僧,修诸福田功德,以为庄严佛土之助。


修净土不一定去求证悟明心性,而是专一地以念佛为正行,再加上做各种上供下施、在三宝福田中多修福德来作为庄严净土的助行。通过各方面修福的助缘更容易使身心安稳,更接近跟阿弥陀佛相应,然后一心正行念佛就和佛心真正相合,以此必定能够往生。也就是平时应当注意正助兼修,修福好比是培植土壤或者浇水灌溉,念佛的正行则好比是种种子,正助兼修就一定能得力。


为什么不必求悟明心性呢?因为念佛人是以往生净土为宗旨,“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”,只要生到西方净土,跟阿弥陀佛相应,就一定会开悟。当前迫在眉睫的事就是要超出轮回,而对于一般人来说,能够做到的就是信愿念佛、往生净土。因此,我们要把握往生净土的宗旨,使一生的修行一定有个着落处,为此一心念佛、跟阿弥陀佛相应,所修的任何福德也要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依靠这种点铁成金的手段,能使一切福德全部成为庄严净土的因,成为解脱的因、成佛的因。关键是将这一切福德善根全部回向往生净土,它就不再成为轮回当中人天的福因了。


其念佛心中,虽发愿往生,要知先断生死之根,方有速效。


具足信愿以后,在念佛的心中特别发愿求生极乐世界,但如何才能达到速效呢?我们大家都很想得到一个快速的效果,这就一定要知道生死的根在哪里,以切断生死根的方式来念佛,才有速效。如果念佛没有切断生死根,内在还是以生死根为主宰,就不容易得效果。


生死根即今贪著世间种种受用,及美色淫声,滋味口体,一切皆是苦本,及一切嗔怒忿恨执著痴爱之心,与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邪教之法,俱要尽情吐却,只笃信念佛一门,每日诵弥陀经两卷,念佛若干,或不计数,只是心心不忘佛号。佛者觉也,若念念不忘佛,即念念明觉。心若忘佛,便是不觉。若念至梦中能念,即是常觉不昧。现在若此心不昧,则临终时此心不昧,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。


要知道,生死的根就是现在贪著世间的种种受用,以及美色、淫声,各种的饮食滋味,比如歌曲、戏剧、电影、电视、明星、足球、饮食、衣服等等,全都是生死的根,全都是苦的根本。对于反面的逆境就非常地不乐意,嗔怒、嫉妒、竞争,对于顺境就生起各种执著、痴爱,见解上秉持各种邪魔外道邪师所说的邪教法,以及世间各种庸俗的言论、论坛,或者世间所谓思想家的论调,然而,这些全是生死之根,只要牵缠少许,污七八糟的内心便根本无法显露念佛之光,而必将陷落生死之中。所以一定要尽情吐却、毫不保留,使自己的见解干干净净,再提起佛念就会有速效,每念一句佛都是一朵清清净净的白莲花。


总而言之,首先把内心打理得干干净净,把对于现世的心和来世的心退弃得干干净净,如此以清净的心、真实的心、恳切的心、与阿弥陀佛全分相应的心来念佛,当然就得速效。出离心坚决的人,世缘放得下的人,心地打扫干净的人,念一句抵过其他人念千句万句,所以叫速效,因此,修出离心对于念佛人来说尤其重要。如果能够配合《道次第》、《前行》法门,把现世心、来世心全部退弃,然后把净土的欣求心修得纯笃、恳切,这时再念一句佛,的确成为速效之法。


“只笃信念佛一门,每日诵弥陀经两卷,念佛若干,或不计数,只是心心不忘佛号”,就是说要把各种的琐事、贪著、烦恼全部舍弃,只笃信念佛一门,每天诵《弥陀经》两卷,早晚各一卷,念佛若干声,或者不计数,只是念念不忘佛号。


佛即是觉,如果念念不忘佛,就是念念都明觉。也就是说,念佛时悟不念迷,一念念佛心里明了,清清净净,不被妄想所转。自心如果忘记念佛,只是念着世间贪嗔痴,就会陷落在迷乱中,被生死业识所笼罩,成为堕入轮回的状况。如果清清净净的一声佛念起来,没有世间妄想,它直接就是净土的真因,因为在这一声佛里,不夹杂任何世间的业因。常常保持一句佛号,也就是一句明觉,所以,“声声唤醒主人翁”,能够保得住一句佛号,就是时时都在觉中,成为念念不迷的本来人。


如何才叫做念得好呢?就这一句佛清清净净。不但白天一句佛明明朗朗,如果念到梦里也念,依然明明朗朗,就是常觉不昧。他就不被梦中的迷乱妄识所夺,这时,莲花已经根深叶茂了。现在如果能够念到常觉不昧,临终的时候内心就一定不会迷乱。这“心不昧处”就是下落处,也就是说,从此处会出现净土。


今国事万机,决不能参禅,惟有念佛最好,不拘闲忙动静,一切处都念得,只是一心不忘,更无别巧法。


此篇应该是跟某个宰官或者王族所说,说你现在国事万机,要处理非常繁多的事务,绝不可能参禅,如此就只有念佛最合适。因为念佛只是换一念心想,把念世间法变成念佛,它不要求脱离念头,这就比较容易做到。走的时候可以一句接一句地念,忙的时候可以一句接一句地念,或者端坐、休息、迎宾、送客、处理各种事情都可以念,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念。


如何掌握它的要点呢?只是一心不忘,没有其他巧法。一心不忘就是一直念佛,心不乱动、不忘失即可。如此坚持功行,具有真信切愿,临终必定往生,也就真正实现了不负此生而解脱成佛。


参禅要离想,念佛在专想。以众生久沉妄想,离之实难,若即染想而变净想,是以毒攻毒,转换之法耳。故参究难悟,念佛易成。若果为生死心切,以参究心念佛,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?


参禅须要离想,一切时处不被妄想所移,而念佛在于专想,只要你会打妄想,就会念佛。犹如世人思念情人,我们就可以将此心转为念佛;或者心心念念计较名利,就以此心去念阿弥陀佛;或者心中妄想到某某名山胜景处游玩,就把此心转换成思念净土庄严。所以念佛是专门用想,把染想换成净想,这在我们凡夫来说特别容易做。如果要让凡夫离妄想,必定非常困难,因为妄想习气太过深重,无量劫以来久久地沉陷于妄想中,要想顿时脱离,实在困难。然而,在染想上面转成净想,这种以毒攻毒转换的方法,是容易办到的。


什么是以毒攻毒呢?就究竟而言,净想染想都是毒,但现在是首先用一种净想去换掉染想。久而久之,净想就能跟阿弥陀佛相应,能够生入净土。往生证得无生法忍之后,这些妄念都会化除,所以这叫做以毒攻毒的方法。


就一般根器而言,参究禅关难以开悟,念佛却容易成功。只要你真正生死心切,确实想出生死、得解脱,而不是口头泛论,何不将那份参究心放在念佛上,还怕什么一生不了生死呢?参禅者二六时中如丧考妣,隔断妄想,相续用功,若能以如此勇猛、如此专一的心,用如此精湛的功夫来念佛,一念接一念,又何愁念佛的净业不能很快成熟呢?必定可以一生了脱生死,往生现见阿弥陀佛而决定开悟。所以,一般人如果一心放在念佛上,定能即生往生净土。


念佛即是参禅,更无二法,即念佛时,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、妄想,贪、嗔、痴、爱种种杂乱念头,一齐放下,放到无可放处,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,历历分明,心中不断,如线贯珠;又如箭筈,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。如此著力靠定,于一切处,不被境缘牵引打失,日用动静,不杂不乱,梦寐如一,念到临命终时,一心不乱,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。


念佛和参禅都是悟心的妙门,随便选择一门都可以悟心,所以也没什么两种法,能到达证道的地步都是同样的道理。念佛时便要万缘放下,一念单提。也就是首先把自己胸中的一切烦恼、一切妄想、贪、嗔、痴、爱,各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,放到没有可放处,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,历历分明、心中不断,就如同用线贯穿珠子,珠珠相接,又如箭尾,相拄中间没有一丝毫空隙处。佛号用念头穿起来,在佛念当中不夹杂其他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由此著力靠定,在一切时都是一句阿弥陀佛,不被境缘牵走打失,平常无论处于动或静中,都不杂不乱,乃至达到醒和梦都一心不乱,这样念到临命终时也是一心不乱,就是超生净土的时节。


此种法门:第一要决定志。第二要放得下。第三要随得缘,随缘即安命也。第四要认得真,即不惑也。第五要厌苦切,厌苦心切,则欲念自除,不退屈也。以此五诀,单持一念。


净土的念佛法门有五个要诀:一是要决定志,一旦立定往生净土的志愿后,再不改变。无论以任何境缘、任何法门、任何说法,都无法改变,无论别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,我此生往生净土的志愿都不会改变,就叫决定志。


其次是要放得下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然后才能够心安,能够一心念阿弥陀佛。


第三随得缘,就是要认得命,明白一切都是自然,都是业所安排,内心就不会在这些方面过多地妄想。总而言之,今世随缘即可,有多吃多,有少吃少,有什么境缘都不去勉强它,使内心随遇而安。即使去当奴隶,也要甘心、安然地去做奴隶,之后在心安当中念佛;即使去做老板,也就安心地做老板等等。总而言之,命中该有财就自然得财,没有财也不过如此,今天该吃什么、该做什么,都要随缘而不勉强,在这随缘安心中,一句佛号就能提得起。如果不随缘、不安分,每一碰到境缘就开始按捺不住、患得患失,又怎能心安呢?心若不安,散乱到境缘中,佛号就丢掉了。


第四要认得真,就是不迷惑。一句佛号明明朗朗,认得这是真事,心就不会被其它妄念所迷惑。


第五要厌苦切。我们落在生死中,十分可怕,到处都是夺命的毒药、魔鬼。或者说,面前的这些声色五欲一旦沾染,就如同服毒一般下场惨烈。由厌苦心切,欲念自然就能化除,使心不退不屈,一直朝往西方的路线前进。


总而言之,要以这五个口诀来单持一念阿弥陀佛。


首先是立下决定的志愿,在任何境缘下都不轻易改变。第二是要放得下,哪怕死亡降临,我也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往生,哪怕患病,也放得下自我,放得下身家、活计、事业、名誉,没有什么放不下。同时还需要随缘,这一世都是前世造业而受报,冥冥命中的安排,多多少少心里都不计较,总觉得是自然的、是本该如此。如此不强求,就能一念接一念地念佛,很安心,很安乐。


譬如,宋代黄打铁即是念佛随缘的往生典范:反正自己是以打铁为生,打就打吧!打一锤就念一句,安安心心。又如,过去有个剃头匠念佛往生,他也是每天随缘去剃几个头,能够维持当天的生活就可以,然后他就安安心心地念佛。又有木匠、石匠、农民等,他们也能边做工边念佛。又如明朝一位织布的老太太,她边织边念阿弥陀佛,最后拍掌大笑说“佛来迎接”,随即往生。由此可见,只要能安得分,随得缘,一句佛号就不会丢。命里该上班,路上就可以边走边念,上班的时候就边干边念等等,由于随缘不强求,没有什么妄想,自然就能念得下去。


第四要认得真,就是念佛要真心,不要弄虚作假,一句句清清楚楚,老老实实地念。若能真心念佛,就能够念念明觉不迷惑,毕竟,除了念好这句佛,其它都靠不住、都是虚假,无非是被自己妄想的幻影所欺骗,指使自己求取此法彼法,并为之时喜时忧、患得患失。所以,一句佛号清清醒醒,一个主人翁就由此唤醒,不会颠倒迷惑,不会被现前的事缘、境相所迷惑,这就是认得真、不迷惑。


再者还要厌苦切,想到所处轮回实在可怕,就一心希求脱离娑婆,到达安乐之处。有如此厌苦之心,像是受苦深重的人一心要脱离痛苦般,世间的境缘就都不能诱惑,也没办法使之退屈,从而一心坚持、求生净土。


如果保得这五个要诀,来单提一句阿弥陀佛,就必能即生超出生死。念佛即是如此简易、平实地一念接一念,没有什么其它古古怪怪的想法或者各种各样的计较分别。这是无上法门,依此便能念到业尽情空,念到心佛相应,念到自得心开,念到身心安稳、喜悦、清净、解脱、消业等等,因为一句佛当中无所不具、无德不含,念佛一句当然就能召来万德。如果自己真正铁了心,一心一意靠定,那么的确这一生就太幸福了,再没什么苦恼,也没有什么前途的忧虑,准保稳稳当当地进入佛国净土,登不退地、超凡入圣,之后圆成普贤行愿,决定是做佛去了。对以上五个要点果真能信受、运用,就决定成功。


修行之方,亦有节次,如僧家功课之法,不必拘套,但以念佛为主。每日早起礼佛,即诵弥陀经一卷,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,或三五千声,或一万声,完即对佛回向,发愿往生彼国。此是早课,晚亦如之,如此日日以为定课,定不可缺,此法教诸宫眷,如法同修更妙,是为常行也。


修行的方法也是要有时节、有次第。首先,需要固定做功课,按照规矩养成习惯,但是在俗家也不一定与僧家的功课法完全相同,不必拘泥套路,只是要以念佛为主。比如,每天早起礼佛,诵《弥陀经》一卷,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,或者三千声、五千声,或者念一万声,之后在佛前回向,念诵回向文发愿:我要往生阿弥陀佛国土。这是早课。晚上也是同样,如此每天将这些作为定课,确定以后,每天都不可缺少。一直贯彻到临终,就必能往生。关键是要养成习惯,养成净业方面的串习力,这也是符合《无量寿经》一向专念的教导。不但自修,如果还能以此方法指导宫中的眷属如法同修,当然就更妙,这是日常的常行功课。


若为末后一著大事,做工夫更要亲切。每日除二时功课外,于二六时中,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,念念不忘,心心不昧,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,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,咬定牙关,决不放舍,乃至饮食起居,行住坐卧,此一声佛时时现前。


其次,如果想到无常,为了临终最后一件大事能够走得安稳自在,做功夫更要亲切,也就是要有效、切实。因此每天除了二时功课外,二六时中,单单将一句阿弥陀佛横在胸中,念念不忘记,心心不迷昧,总是“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”。有佛在,心是觉悟的,没佛在,心是迷失的,总要一句佛号清清楚楚。世间的事全部不思虑,只将一句佛号当成是自己的命根,有佛在,就是命根在,没佛在,就是死亡。如此咬定牙关,绝不放舍,一直渗透到吃饭、穿衣、睡眠或者行住坐卧四威仪中,这一句佛都让它时时现前。


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,心不安时,就将一声佛号提起一拶,即见烦恼当下消灭。以念念烦恼,是生死苦根,今以念佛消灭烦恼,便是佛度生死苦处。


再者,还需要对境修练,也就是平常遇到顺境、逆境,有喜怒烦恼的境界,内心不安的时候,就将这一句佛号提起一逼,便见烦恼当下灭去。因为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,如今以念佛消去烦恼,就是佛陀度我们出生死苦的地方。念念能这样度脱过去,到生死关头也就必能出去。不是凭借其他,而只是凭这一声佛,这一声佛就是度苦海的舟航。我们能不能驾驭好这一声佛,就看平时怎么做功夫,做得好,每当碰到烦恼苦,一句佛就能度得过去,这就是一念间度出生死。我们要让它念念相续不断,临终便能度出生死。


若念佛消得烦恼,便可了得生死,更无别法。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,即于睡梦中作得主,若于睡梦中作得主,则于病苦中作得主,若于病苦中作得主,则于临命终时,分明了了,便知去处矣。


如果念佛消得烦恼,那就可以了得生死,再不必另外的法。生死就在心头,就在烦恼、受苦处,修行了生死就看这里能否过得去。如果修行以后还跟过去一样,烦恼同样地生起,一样地过不去,那就是不得力。如果烦恼起时,这一声佛能够度越过去,那就是了生死的时节。如果念佛念到在烦恼上作得了主,在睡梦中也就能作主,如果睡梦中作得了主,在病苦中就能作主,如果在病苦里能作得了主,在临命终时就能分明了了,有把持的能力,能了知自己的去处。


此事不难行,只要一念为生死心切,单单靠定一声佛,再不别向寻思,久久纯熟,自然得大安乐自在,得大欢喜受用,殊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,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。


此事不难行持,只要一念为生死心切,单单靠定这一声佛,再不向其他处寻思,如是专心致志、一心一意地念了再念,修了再修,久久达到纯熟,自然得大安乐、得大自在,得大欢喜受用,这实在不是世间的五欲之乐可以比拟,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加直捷省事的了。


我们对此应当牢记在心,把它看成是一件大事,把佛号看成是度出苦海的慈航,凭着这一声佛越过生死关,凭着这一声佛消除烦恼业苦。长此以往地专心用功,达到梦寐不忘,就是真正净业成熟、有把持力的时候,由此便可度出生死。


可见,无始旷劫以来的生死如何能度出?单凭自力,的确甚难甚难,但是凭借阿弥陀佛名号的殊胜力用、佛的慈悲救度,我们决定可以一生就超越生死。而且它是极简易的法门,只要一声佛号作大舟航,即生就超出轮回苦海。不可不珍重!


清截流行策大师净土警语节要


念佛须具真实信心,一要信得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,我是未成之佛,弥陀是已成之佛,觉性无二。我虽昏迷倒惑,觉性未曾失,我虽积劫轮转,觉性未曾动,故曰:莫轻未悟,一念回光,便同本得也。


念佛要有真实信心,此处说到三种信:第一要深信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,也就是在本体上我、众生和佛没有两样。佛有如来觉性,我也如此,没有高下之别,我是还没有远离垢染的佛,弥陀是已经成就的佛,就如同一梦一醒般,在梦中和醒中的人本体没有两样。我虽然昏迷倒惑,但觉性未曾丧失;我虽然积劫轮转,但觉性未曾动摇。所以说“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”,我们虽然沉迷为凡夫,但觉性没有减少一分,弥陀虽然成佛,觉性也不会增加一分,只不过是一个在迷中,一个在觉中,只有这少许的差别。因此要信得过自己就是佛,在本体上和弥陀完全一样。


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、名字佛,弥陀是究竟佛,性虽无二,位乃天渊。若不专念彼佛,求生彼国,必至随业流转,受苦无量。所谓法身流转五道,不名为佛,名为众生矣。


其次,要深信在事相上,我和弥陀有天壤之别。也就是在修证次第上,我只是理性佛(指具有理体本性)、名字佛,也就是已经初步闻受了教法,知道自身是佛,然而在修证上还有观行位、相似位、分证位、究竟位的差别。在远离虚妄分别客尘障垢的修证阶次上,我不仅没有证达圣位,而且连观行位也没达到,还处在名字位,而弥陀是究竟位的佛,所以相差极远。


如果我不专念阿弥陀佛来求生彼国,不用说即生登不退转、升入圣位等等,恐怕连得生善趣都很困难,多半是随着业的冲击,流转在三界中,受苦无量。所谓法身流转五道,就不叫做觉悟的佛,只叫做苦众生了。


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,久居苦域,是弥陀心内之众生;弥陀虽万德庄严,远在十万亿刹之外,是我心内之佛,既是心性无二,自然感应道交,我之苦切必能感,佛之慈悲必能应,如磁石吸铁,无可疑者。


第三个要相信我和佛之间的关系,我虽然障深业重,长劫以来都是身处痛苦轮回,但是弥陀的真心遍包法界,所以我是弥陀心内的众生;弥陀虽然万德庄严,远在十万亿刹之外,然而我的本心不是生灭心、我的本身也不是四大幻影,而是与佛同等的法界真心的缘故,能够包博法界,因此,弥陀是我心中的佛。既然我和弥陀的心性无二,我念我心内的弥陀,弥陀救他心内的我,这样当然会感应道交。我的苦切一定能感,佛的慈悲一定能应,如磁石吸铁般,缘起一旦接通,必能得救无疑。因此,我相信这种缘起,相信我与佛心无有毫厘许的间隔,我的苦切一定能感得佛的慈悲,继而以佛愿力不虚的缘故,即生就能生到净土、超出苦轮。


以上讲到了三种信心。


具如上真信者,虽一毫之善,一尘之福,皆可回向西方,庄严净土。何况持斋秉戒,放生布施,读诵大乘,供养三宝,种种善行,岂不足充净土资粮?唯其信处不真,遂乃沦于有漏。故今修行,别无要术,但于二六时中,加此三种真信,则一切行履,无须改辙矣。


具有上述三种真实信心,即使一毫的善、一尘的福,都可以回向西方、庄严净土。何况持斋秉戒、放生布施、读诵大乘经典、供养三宝等各种善行,怎么会不足以充当净土资粮呢?只是信心不真,所以才沦为有漏的福报。因此,修行没有其他要诀,只是在二六时中,加上这三种真信,一切修行都可以回向西方、庄严净土,不必改变方法。


若娑婆事业,在在萦怀,一暴十寒,心不专笃。遇五欲时,如胶如漆,遭逢逆境,结怨衔恨。及临命终,重处偏坠,净因微弱,难脱苦轮,只是重处放舍不下故也。宜各痛念娑婆险恶,早求出离,六道之匍匐,九品之逍遥,利害天渊,大须猛省!必也生大欣厌,舍秽取净,信此取舍,与不取舍,原非异辙。毋骛虚名,毋执空见,毋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惑乱,毋求旦夕速效,妄冀心外有佛来迎,动诸魔事。恒以念佛为正行,勉修众善为助行,更于贪嗔习气,刻意揩磨,使重处得轻,生处渐熟,净念相继,愿行相资,自然千稳百当也。


如果娑婆世界的事情再再缠绕在心里,修行上一暴十寒,心思不肯专心诚笃,遇到五欲时如胶似漆,碰到逆境就结恨难舍,然而到临命终时,业重、习气重的就会首先坠落那一处,由于净业因缘微弱,就必定难脱苦轮,这都是因为在平时重处放舍不下的缘故。


对世间的人我、功名、顺逆境界着重用心,净土的因就很微薄,到了临终才发现不得力,但重处偏坠、强者先牵,将被深重的有漏业力和心识牵拉而去往轮回。


所以,在平时便要痛念娑婆世界险恶,我要早求出离。匍匐在六道中没有可以安顿处,到处都只是挨宰的命,如果能够九品往生,那才是逍遥三界外,从此再不受生死的拘束。两条路相比,利害有天渊之别,所以一定要猛然省悟。此世的事情都如险坑般,是要把我们诱入恶趣,轮回里的事都是欺诳性,只有往生极乐世界一条路可行。


我们对此一定要生大欣厌心,取净土、舍秽土,要相信这样取舍跟不取舍究竟也不是两条路,因为取舍到了极处就是不取舍。当前舍秽就一定要舍得干净,取净要取到彻底, 以此使自心完全脱出娑婆世界、趣向极乐世界,誓修净土的人便要如是坚决地取舍。不要去驰骛虚名,也不要执著空见,不要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的迷惑、扰乱,也不要贪求短时间内的速效,也不要希冀心外有佛来迎,以此引动许多魔事。总之,是要恒常坚定一心,以念佛为正行,努力修持各种善法作为助行。再加上对自己内在的贪嗔习气刻意地去揩磨,把这个习气擦磨得越来越薄,让嗜欲重处、贪嗔重处变得越来越薄弱,逐渐退弃世间心。之后再让生处变熟,也就是念佛、念净土、求解脱、发菩提心等等,这些很生疏的地方要让它越来越熟,而且净念要让它念念相续,愿行也要相互资助,以愿来导行,以行来完成所愿,若真能这样做,自然千稳百当。因为平时都刻意地在转换心念上下功夫,已经做好准备的缘故,自然临终就能稳稳当当去往净土。


相反,如果平常没有在心上转换,只是表面修一修念一念,实际上心完全牵系于娑婆世界,犹如抱桩摇橹般,就不可能前进。到临死时,就发现生前没有转换自心,熟的没变生,生的没变熟,自己不得不随着沉重的业力堕入轮回。可见,此事必须提前操办,而且不是做表面功夫,是要真真实实、切中关要地去做,这一点非常要紧。


敬劝诸友:必具真实愿,发欣厌心,视三界如牢狱,视家园如桎梏,视声色如鸩毒,视名利如韁锁,视数十年穷通际遇,如同昨梦。视娑婆一期报命,如在逆旅,信宿舍离,惟以归家为务,如意亦得,不如意亦得,舍得寸阴,一心念佛。果能如是,若不生净土,诸佛皆成诳语,愿共勉之!


敬劝各位道友:一定要有真实的愿,发欣厌之心,把三界看成牢狱,把家园看成桎梏,把声色看成鸩毒,把名利看成韁锁,把数十年来的穷通遭遇,都看成昨晚的一场梦境,它们毫无实义,没什么可留恋的。这些都是系缚于轮回的因缘,就如同牢狱、枷锁;它又是毁坏自身无量生世、使自己不断在轮回中受苦的根子,所以犹如鸩毒。再者,过去所经历的事只不过是心中的妄念,一次虚妄分别的流转而已,所以都毫无意义;此处不是久待之地,它是发生迷惑、痛苦的地方,所以要一心归向西方。如此将娑婆之苦看得透,净土之乐思得明,才会有决志求生的心。这是净土法门最关键的要点,因为一切缘起趣向在于欲乐,欲乐不生起,就绝对没有方向,也决定不可能出现缘起,所以,真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

我们在娑婆世界有一期寿命,犹如今晚到达一个旅馆住宿,随便住一夜就要离开,此时,唯一应以归家为重,一心致力于归家。同样,暂时的一期人生好也可以,不好也罢,无论怎样心里都无需挂怀,重要的是一心往极乐家国里奔。在日常中,就应当尽量抽取时间一心念佛,办理回家的事。果然能够这样,如果不生净土,诸佛都成了打诳语。


总之,一定要有真实的愿力,发起欣厌的心,誓愿去往西方净土,然后再争取时间、一心念佛,由此必定往生,因为用心真切的缘故。


七日持名,贵在一心不乱,无间无杂,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。


经中所说的七日持名,贵在一心不乱,也就是念这一句佛,不被其他外缘扰动。念阿弥陀佛就只有阿弥陀佛,这叫一心,其中不可间杂思前想后、想东想西等念头。夹杂其他念头,佛号就不纯一,就不成为清净心念佛。譬如,心中妄想饮食、男女、竞争、享受、功名、利禄,或者突然之间生起嗔恚、嫌恨、气恼等等,这些致使内心完全依附于娑婆世界的境缘上,从而成为轮回的业因。


因此,持名就是要把心掉转回来,一心缘佛。七日办道也是要很平稳地一念念专注在佛,心不杂乱,不是以多念、快念为好,而是以安心念、一心念为好。


但不缓不急,密密持名,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,著衣吃饭,行住坐卧,一句洪名,绵密不断,犹如呼吸相似,既不散乱,亦不沉没,如是持名,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。


只要不缓不急、绵绵密密地持念,一句过后又是一句,中间没有缝隙,不被其它妄念隔断,而且内心念佛非常清楚,一句佛号历历分明。再者,要让心中佛号逐渐渗透到日用四威仪中,穿衣不忘佛,吃饭也不忘佛,行住坐卧都有一句洪名绵密不断,犹如呼吸一般,既不散乱也不沉没。其中,散乱是指面对种种所缘境时,内心游荡不定;沉没是指所缘境不能明显浮现,也就是一句佛号不能在心中明了地显出。


远离散、沉两种过失,心中清清净净、一句接一句地持名,就是事上能够一心精进的人了。


今时净业学人,终日念佛忏罪发愿,而西方尚遥,往生弗保者无他,爱樁未拔,情缆犹牢故也。


现在的净业学人整日念佛、忏罪、发愿,但西方还是很遥远,往生没有保证,这不是其他原因,而是由于内心的爱桩没有拔除,情缆还牢牢地系在娑婆岸边。


能不能去西方只在于心,如果心上已经除掉障碍,或者一心向往西方,当然就能步步靠近西方。以此昼夜勤修,就能越来越熟,越来越有把握。有些人看起来是整天都在修行,念佛不断,又是忏罪,又是发愿,好像勤恳精进,但实际观察起来,距离西方极其遥远,毫无往生保障,自己仍然是一个身处危险的人。什么原因呢?不外是内在障碍太大。


所以,修行要看内心,譬如,判定善恶不是观待外在做法如何,而是观待内心是善是恶。同样,往生西方能否保证,不在于表面做法的大小,而在于内心信愿行的程度。如果真实具有切愿,唯西方是趣,昼夜勤行,则念念都是在修积往生的净因,使西方莲池中萌生莲花,并不断地繁荣增茂。此人于在生之时就能得到往生的授记,自己也明显感觉必然往生西方,甚至看起来身在娑婆,其实心已经在莲花国。


能否往生是从内心来判别。即使外在做出很多贤善的事,但心中对娑婆世界的爱特别深,牢牢地扎根在生死界,就如同抱桩摇橹般,难以前进;或者内心毒如蛇蝎地行持伪善,就更是会往下三途堕落。


世间有说“要看黑心人,吃素道里寻”,意为某些人看起来在吃素、念佛、修行,但是内心恶毒地干些坏事。或者很多看起来有名望的佛教人士,结果却深陷地狱。其中因果,我们必须在心上去考量、判断。净土是一种特别的因果,能否成办,同样是在心上判定。心上有真愿,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法行都是净土真因;心上不真实,尽是弄虚作假,伪装一些给别人看的事情,内在一直都是好名、好利、竞争、虚荣谄曲的心,就不可能往生,因为没有真实的西方正因。


此处,大师关键强调要有真信切愿,要有一种真实的欣厌,厌娑婆如同牢狱,欣极乐如同家乡。如果真正破除爱乐娑婆,才有机会往生,否则爱桩牢执、情缆牢系,就不可能去往极乐。对此比喻为“抱桩摇橹”——缆绳还扣在水岸的桩子上没有解开,然后不断地摇橹,其实船不可能前进。内心非常坚牢地系缚在娑婆的恩爱、现世的名利等中,对极乐世界的那份心只是流于表面,就不可能往生,因为连希欲或向往都没有。有欲才会有缘起,没有欲就没有缘起,关键在于欲。


我们一再强调等起或者发心也不外此理,等起没有调正,无论做多少都是假的。有可能种下一些未来的远因,但要想即生往生,则决不可能。这是很明显的道理,你到哪里去要自己愿意去,不是嘴巴说说。很多人口里说一万次“我要到某某地方做一件什么事”,实际上不是真的愿意去,最终就发现他没去。有些人不必说出,他是真心想去,于是很快到达。同样,办往生之事,首先愿力真切为第一重要!


若能将娑婆恩爱,视同嚼蜡,不管忙闲动静,苦乐忧喜,靠着一句佛号,如须弥山相似,一切境缘,无能摇动。


如果能够把娑婆世界的恩爱看成如同嚼蜡般枯燥无味,完全能够舍得下,根本不再思维五欲的享乐、男女的恩爱中有什么所谓真实幸福、快乐,从此不管动静闲忙、苦乐忧喜,靠着一句佛号,如靠定须弥山一般,使一切境缘都无法动摇。


须弥山极具稳固性,任何大风都撼不动它,同样的道理,这一句佛是非常重大、非常坚实的缘故,不令其它的任何苦乐闲忙、忧喜悲欢等来动摇我念佛的心。譬如,看世间儿女如同一场戏,没什么可耽著,一心靠定佛号却是如如不动,不会因为儿女的事把一句佛号给丢掉;或者看名利也是虚假,得了、失了都不挂怀,而一句佛号能拿得稳、靠得定。真实地种下深厚的净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0 人)

  • 匿名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