度生网 网站首页 感想体会 查看内容

震后重读阿姜查:不可思议的因缘

2016-5-9 14:18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1184| 评论: 0|来自: 新浪博客/学佛一记者

摘要:   这是一本印刷工艺简洁、手感有些单薄、稍稍泛黄的小书,印于12年前,书名是《阿姜查佛学文选集》。今天重新拿起它,让我想到当初接触佛法时的光景。)  一位基督教朋友说我是比较蒙祝福的人。因此我一直是在平 ...
  这是一本印刷工艺简洁、手感有些单薄、稍稍泛黄的小书,印于12年前,书名是《阿姜查佛学文选集》。今天重新拿起它,让我想到当初接触佛法时的光景。)

  一位基督教朋友说我是比较蒙祝福的人。因此我一直是在平静、平淡的生活中学习佛法,仿佛我的世界是和别人不一样的,不管世事沧桑,物换星移,我只管学我的佛法。大多数人只知道我是信佛的,但他们不了解我的生活和修行,我也似乎并没有让别人了解的愿望,更没有让别人了解的能力。

  而这次突然发生的汶川大地震,让无数人感到了恐慌和不安,仿佛死亡突然出现在身边,猝不及防,于是很多朋友向我询问佛法,询问修行。但很多以前确信无疑的东西,在我与他们的实际的交流中,发现是如此苍白,解决不了别人内心的实际问题。很多以前认为是比较低层次的思路,却会使很多人受益。于是我想,我那么多年来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修行,如果对于别人生命中的恐慌和追问全然帮不上忙,那么我这种闭门造车的修行只是在自得其乐。

  于是大地震让我重新回到与大家的交流中。然而,虽然我非常愿意把自己的所知与大家分享------如果我有这个能力的话,但当我个人的修行要和世间众生真真切切的心病联系到一起时,我还是感受到来自于内心的那份力不从心。我书柜中佛经很多,但当我试图去回忆其中的一本乃至一句话,用于作为给朋友的一个答案时,我茫然了……答案似乎在书中,似乎又在书外,或者不太相干。

  在找遍所有装帧精美的经典而四下无计时,我看到了被我放在角落的那本发黄而单薄的《阿姜查佛学文选》,我把它拿在手中,回忆起刚刚得到并急切地读完之后,内心升起了惶恐。因为我不喜欢他的直白和不留余地,他的语言把我的心逼到绝境。虽然我内心是深表赞同的,可是我不愿意去触及内心的真实问题。我于是在10年前把它放在一个角落。

  这次重读则和以往截然不同,因为此刻死亡离我是如此之近,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我们的无能为力中不断地死去。一切的幻像与之比起来,是那么的苍白和毫无意义。只有真理依然生机勃勃地存在。重读中,当初的郁闷和惶惑不见了,继之而起的是一种感谢和喜悦。

  阿姜查说,人们不喜欢听佛陀的言教,因为佛法告诉他们真理,而真理并不被大家喜欢,只有在生命遇到大挫折时,人们才会想起它。因此我想起一位法师说过,当一位年轻的法师去探访她生病要死的亲戚时,那位亲戚谁都不理,唯独拽着这位小法师,说:“师傅,救我!”

  人们往往如此,当智慧的人告诉我们真理时,我们的心因为不想放弃欲乐,而选择躲避。当死亡逼迫到眼前时,我们才想起去了解真理、了解真相,可是那已经有点晚了,如果人们在健康和年轻时对于真理不是感到忠言逆耳的话,我们其实都是有机会解脱的。因为佛陀说:众生皆有佛性,每个人都有和真理在一起的机会。

  因缘让我读懂了阿姜查,法师这个辗转了12个年头的智慧赠礼,终于交到我手中。

  喜极而泣------

  空海法师经常说:那些死去的人,那些自然界的灾难,都是我们的"天使",他们在不断的告诉我们无常、无我,不断的劝导我们去抓紧修行。而我们因为没有"正见",所以读不懂这本"无字天书",以至于我们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因缘,不愿意为生命去求索答案,临死时就像溺水的人想抓住一切可抓的东西那样,想去再抓一个叫"生"的东西。因此我们在这生生死死的轮回中,没有出期、无法解脱,因而辜负了"天使",也浪费了这本"无字天书"。

  佛陀曾经比喻:一个不修行解脱的人,他的痛苦像中了一支箭,而他对于中箭的恐惧和慌乱就像又中了第二支箭。而一个修行解脱的人,虽然避不了第一支箭,因为他的身体亦是因缘聚合之物,但是他不会中第二只箭,并且会用清净心和平等心最终拔出第一支箭。

  当我们内心升起一个喜欢,并且贪恋这份喜欢的时候,"苦"就产生了,这就是第一支箭,它在向我们瞄准的时候,我们看不到,直到它射到我们身上时,才恍然大悟那是苦。因为我们看不到"无常",执我们喜欢的事为"常",不知道这个事物是由因缘聚合而成,当因缘消散,事物就跟着变化、消散,显示出它本身的空寂、无自性,我们认识不到这点,看到也不愿意相信,依然执着于事物因缘未变化前的样子,所以,"苦"就必然会在我们心中产生。而如果我们对于任何现象仅止于"喜欢"、"讨厌",不仅看到它的"味",也看到它的"患",不再贪着于"喜欢"或"讨厌"本身,对于任何一端都能平等接受时,我们就会远离"苦",远离第二支箭。

  为了解释我们的执着是多么的不明智,多么的任性,阿姜查为我们做了一个深刻的比喻:当我们想起自己的孩子时,我们会知道他有多可爱,也会知道他有多麻烦,甚至当我们的众多孩子之中,如果有一个有残疾,或有不如其他孩子的地方时,我们并不会因此抛弃他,而是倾注更大的爱。然而,我们大多数人却没有以如此的胸怀对待我们的生命。我们只要好的、称心如意的;不要麻烦、不要痛苦,就像一个不仁慈、不理智的父母,不能容忍自己孩子的缺点那样,不能平等接纳生命的不足之处。

  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的"心"所孕育的孩子,对它的优、缺点,我们要知道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念头和实际的行动制造的,我们要拿出父母亲一样的包容,去平等的接受它、爱它。我们孕育一个小孩的快乐本身就意味着责任和痛苦,我们所有物质和心理的享受,本身就已经包括了失去享受的痛苦。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让我们去获取快乐的,除非你平等对待得与失、讥与赞、生与死……

  之所以任何现象、事物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,是因为一切现象界都是"无常"。

  生本身就是死的起点,年轻本身就是老病的起点。在生和死、年轻和衰老之间,是无数个因缘和结果所组成的点在每一个刹那不间断地生、住、异、灭、成、住、坏、空……由于我们感知不到每个刹那的生灭变化,直到决定性结果产生后,我们才后知后觉地发现:哦!原来是这样的!包括老或死在内,所有一切都是漫长的演变过程,我们习惯于只看点,不看线,或只看线,不看面。

  然而,有智慧的人能看到量变和质变;智慧如海的陀佛则认为生和死、年轻和衰老,乃至一切的对立概念都不是对立的,是我们的内心的贪欲和胶着让他们对立起来。它们是同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,当你有生,就不能拒绝死。如果你对立地看待两者,你必然有苦;如果你执着、贪恋于任何一种现象和感觉,就必然会在当时或将来感知到苦。因为"无常"是不可消灭、不可战胜的。在这个世界上,这个时间的长河中,企图和"无常"对抗,妄图无视无常存在的人,都被"无常"吞噬了,或是彻底的疯掉了。

  这一切,仅仅因为"无常"是真理。如果没有"无常",我们就不会存在,就没有变化,无法呼吸、无法说话、无法生活,甚至无法抬手。因为"无常"死了,代之以常,一切都是“常”。

  若你玩过剪刀石头布这个游戏,你就会了解轮回,轮回不仅存在于前生和来世,今生的每一个欲望的满足、每一个欲望的升起,都是轮回,我们就在这样一个诡辩式的怪圈中不断不断的轮回,若你感到这种游戏的无味、幼稚,想逃离这个怪圈,你就要用修行去理解"无常"、融入"无常"。"无常"是可以融入的,只要你学习用父母对待孩子的平等心、包容心,无分别的对待痛苦和快乐、生存和死亡、讥毁和赞誉,就有可能达到智慧的等持,而和真理融为一体。所以我们不仅不应该害怕无常,反倒要感谢"无常",亲近"无常",因为它是真理。

  写到此,内心唯有“感激”二字……

  (2008-06-20 14:45:28)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